【AT访谈】薛明:浮躁之中寻找沉静
【AT导读】不只是行业巨变,一场始料不及的疫情让整个世界都改变了,其持续之久、影响之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也波及到每一个人,建筑师也不例外,也让每个建筑师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建筑技艺杂志特开辟“AT访谈”访谈栏目,追踪当代建筑师应对当下变化的所为、所想。
AT建筑师访谈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希望的回答是:在忙着做设计。很遗憾,实际上这些年的状况并非如此。我觉得大部分时间虽然也可以说是围绕着设计而忙,但越来越多的时间并没有忙于设计本身。很多人都在感叹这些年建筑设计行业越来越卷,我深以为然。每天比以前要忙多了:每件事情的波折越来越多,折腾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工作的头绪也越来越多,很难像以前那样直线条地专注做几件事情。手头总是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个头绪搅和在一起,常常是一件事刚开个头,就被另一件事情打断。等回过头来再找原来那件事,思绪却接不上了。有时还会被连续打断,干脆把前面的事给忘了。所以,虽然越来越忙,但觉得工作成果与忙的程度并不成正比。
但毕竟非常热爱建筑设计这份工作,所以,不管遭遇如何,不管这些繁杂的事你愿意干还是不愿意干,还是认认真真去干了。原因是,只有做了所有这些事,才有可能实现做设计这个最根本的愿望。
这些年虽然觉得很艰难,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收获。设计的项目类型比较杂:从业后本来接触最多的是办公建筑和综合体,近年来开始有所扩展,有学校、酒店、医院、博览、办公等,还有一些修缮改造和室内设计等,也开始逐步向更大的园区项目和城市设计方向延伸。可以说,我们在项目规模上,微观可以到家具,宏观可以到街区。项目的跨度和丰富性有所增加,对于我来说是很令人兴奋的事。因为我带领的工作室,并不适合成为某种专门类型的建筑设计部门,而是可以在建筑本质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体现建筑更核心的价值。
所以,我们更希望做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项目,比如说教育建筑。以前机会一直不多,零零星星做过幼儿园和教学楼设计。我们在三元桥凤凰苑做了一个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对位于拥挤城区的中小学校园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历经了多年的波折才在近期完工。
▲ 三元桥凤凰苑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有幸参加了崇礼太子城的国宾山庄项目。以前没有做过山地项目,这次有机会去体验如何在陡坡的条件下解决各种矛盾。现场考察时,看着景色优美的山谷,心里挺矛盾:这要是盖了一堆房子,还对得起这漂亮的景色吗?所以设计时一直在思考,未来的建筑如何能与山地能更好地结合。在选择材料时,费了不少功夫,终于保住了重组木这种材料来表现山野中富有温情的木屋情境。
疫情让大家受了不少磨难,但也有它的另一面。2020年初,我们接手了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展示中心项目,业主要求当年9月就要竣工,当时我们硬着头皮接受了挑战。设计伊始就来了疫情,大家开始居家办公,其他的项目节奏放缓了,我们反而可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效率很高。项目如期建成,完成度也比较高。不过,如果不这么赶工期,相信项目的各个方面会更好!
随着北京进入存量更新的阶段,建筑改造项目有陆续增加的态势。我们完成了若干改造项目,其中一部分并不太理想,原因是觉得面对北京这样一个复杂的城市,改造更新的政策指引应该更加细化和有针对性,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相对比较理想的项目是清华大学若干宿舍楼的修缮改造,例如三、四号宿舍楼。这些五十年代的老建筑,虽然在建造年代的建设标准不算高,但设计非常精致,成为清华大学重要的历史记忆。我们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改善室内居住条件的同时,仍然让建筑向师生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差不多十几年来,我陆陆续续接手了建研院大院内的一些更新设计工作。去年,又完成了一个比较有探索意义的老办公楼改造。尝试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前提下,加上光电幕墙。建筑从一个耗能建筑变成了产能建筑。不仅改善了办公条件,叠加了科技新元素,也保持了场所的历史年轮。
▲ 建研院环能科技办公楼更新改造
我们设计的建研院新主楼已经使用了第九个年头了。有些部位和空间,例如双塔之间的交往空间就在根据使用的需求和体验不断在进行更新改造。其中设计院所在的14层,原来的前台使用效率不高,就把此处改成了员工交流、讨论和休息的空间。这对交往空间的需求是一种肯定,而对使用方式则是一种再思考。
▲ 建研院新主楼交流空间局部改造
建筑设计从工作启动到成果实现,在中国往往周期都非常短,但仍然会有一些项目需要长时间的煎熬,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就是这样一个项目。我们从2011年就接手了这个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20年才完成竣工验收手续。这个项目倾注了我们不少心血,2021年获得了建筑学会公共建筑三等奖和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另外还有葛洲坝大厦和经开区信创园起步区,都是经过了多年以后,才完成各项手续。这两个项目在2021年均获得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 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
随着城市问题的日益凸显,政府、开发商和设计单位都越来越重视城市问题。我们也开始逐步参与一些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工作和研究,虽然刚刚开始,深度有限,但随着这方面工作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应该会逐渐成为今后建筑设计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每天都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也会不断有些思考。但基本上都是一闪念,并没有深入思考。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吧:
(1) 对可持续建筑的思考:人类发展的当今这个时代,对地球的掠夺已经反过来对自己造成了伤害和威胁。因此,建筑设计最中心的主题应该聚焦在绿色和低碳方面。其实最有效的低碳方式就是减少建设量。但是经济的发展又高度依赖建设,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所以我在想,也许仅仅靠建筑师本身很难完成可持续这一历史担当,建筑师除了要更新观念,还必须和工程师们、生态学家们、经济学家们,等等,共同跨界研究,才有可能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师定义恐怕需要更新了。
(2)对创作理念的思考:现在一谈到创作,多数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形式和技术创新作为评价标准,这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前留下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在技术相对固化的条件下,建造出基本上是同质化的建筑,却形成了具有整体魅力的聚落或城市。而当今时代,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材料的支撑甚至是刺激下,建筑创作爆发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城市却成了争奇斗艳的展示场。我们似乎处于这种尴尬当中:老城虽然拥有优雅而完美的形式,但缺乏便利的现代生活条件,可能会丧失活力;而新城虽然拥有各种机遇而充满活力,却又充斥着浮躁和不安。很多哗众取宠的设计实际上鼓励了浪费。我想,在地球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简约、朴素、实用的创作理念应该成为创作鼓励的方向。
(3)对基建审批程序的思考:实行多规合一,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是具体实施的方式却让设计单位无所适从。原来的审批程序,是按照方案、初设和施工图的深度按步骤进行的。从宏观再到微观,每个阶段解决每个阶段的问题。只要原则上不违反上一阶段的审批结果,都为后期的改进留有一定的空间。现在却需要在方案阶段确定初设阶段甚至是施工图阶段的内容,但设计周期和设计费用却不支持,所以深度很难保证。以至于到了初设或施工图阶段,发现缺陷或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时,却不能改动了,只能将就着出图。这或许保证了不违规,却难以保证至善至美,与提质增效的目标反而背道而驰。
最近又开始实行取消施工图审查环节的措施,但是没有其他配套保证措施跟进。有第三方施工图审查环节时,实际上为设计院争取了一定的纠错时间,起到事先预防的作用;取消第三方施工图审查后,用事后抽查的办法,就只能做到事后发现问题,纠错的成本恐怕会上升。其实,事后抽查确实是一种节约社会资源的办法,但需要将审图这一环节重新有效地回归到设计单位(有第三方审查时,理论上说设计单位并没有取消内部审图的环节,但由于低廉的设计费和紧缩的设计周期,这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已经弱化了),这就需要在设计费和设计周期上给予保障。
(4)对设计企业模式的思考:目前国企设计单位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产值排名时实力越来越强,但创作水平的提高却并不明显。在很多重大项目的方案投标过程中,主办方常常还是青睐境外或海归建筑师团队,这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团队在创作水平上有一定优势。他们并不热衷EPC,也没实行ISO9001,但在创作理念上却能保持一种凝练和执着,在管理上也能够做到简捷高效,成果出品也保持稳定的高水准。所以,我们在企业模式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5)对未来的思考:中国的建筑设计在近三十年如火如荼,是房地产业和土地财政火爆的结果。尽管设计费不高,但是由于计算机的加持和设计品控的粗放,抵消了相当一部分劳动量,从而维持了行业的增长。随着房地产业和土地财政的降温,低设计费将使这个行业步履维艰。中国的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刚出头,应该还有大量的设计工作,特别是精细化的设计需要建筑师去做。建筑师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不够用。但现在整个社会对硬实力强调的多,对软实力重视不够,或者说重视的方法有问题。以至于设计企业不得不靠延长产业链,上下通吃的方式维持生存。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产值或产能,却弱化了建筑创作,对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是不利的。
作者简介
薛明,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APEC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全国百名建筑师。
198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8年7月至今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就职,现任总建筑师。同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伏协会光电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建筑设计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主要设计项目有: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李宁营运中心、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成都来福士广场、建研院科研大楼、葛洲坝大厦、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北京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研究、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金普顿酒店、通明湖信创园等。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高层建筑》《寓艺术于技术》《BedZED-综合利用生态策略的典范》《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把握建筑本质,引导内涵创新》《品质是建筑创作的基石》等论文。除特殊标注外,其他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排版 | 张琦凡
编辑/校核 | 王文慧
-END-
欢迎更多建筑师参与回答
“AT建筑师访谈”
投稿邮箱:ATtougao@qq.com
(注明主题:AT访谈)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END-
欢迎更多建筑师参与回答
“AT建筑师访谈”
投稿邮箱:ATtougao@qq.com
(注明主题:AT访谈)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